7月7日-7月9日,“2022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武漢舉辦。本次論壇以“刷新”主題,設有超過60場主題演講、12場議題討論、1個聯盟成立儀式、1場巔峰對話和第八屆金軒獎頒獎典禮等活動,邀請了中國汽車行業領軍人物、機構專家、企業資深高管等上千名嘉賓共同參與,是汽車產業從業人員重點關注的年度論壇。
其中,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受邀參加此次論壇做了主題演講,分享廣汽資本在投資布局汽車產業上下游的深度思考,同時與多位汽車領域知名投資人就“新汽車產業投資新機會”展開熱烈討論,《汽車商業評論》做了專題報道。
《汽車商業評論》專題報道
在本次論壇上,袁鋒在主題演講中分享了廣汽資本在布局汽車上下游,尤其是投資電池以及芯片產業時自己的深度思考。
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作主題分享
以下為袁鋒在本次論壇的觀點摘錄:
構建四大生態圈
廣汽資本圍繞三大投資思路開展具體投資。
第一是通過投資去支持供應鏈發展,第二通過投資補齊傳統車企的技術短板,第三通過投資擁抱行業的變革。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廣汽資本不單要看到現狀,更要看到十年后的市場需求和行業趨勢。
在上述投資思路下,廣汽資本圍繞新能源和智能汽車方向,構建四個生態圈,分別是新能源、半導體芯片、車聯網和自動駕駛,它們是傳統車企轉型中最重要的四個領域。
兼顧現有電池供應鏈和前瞻技術布局
在新能源電池領域,廣汽資本投資了中創新航,投后通過深入參與其產線改造和品質提升,同時從資金等維度提供支持,賦能中創新航不到兩年的時間成為中國電池行業排名靠前的電池企業,成為為廣汽集團提供動力電池的重要企業。
通過賦能中創新航,廣汽集團也深入到一般傳統車企并不了解的電池產業鏈,形成了獨特的布局邏輯,從資源的壟斷性、技術的先進性和產能的稀缺性三個維度,以投資對新能源電池產業鏈進行了全面布局。除了目前主流的鋰電池外,廣汽資本還進一步布局了燃料電池和固態電池等前瞻技術,同時覆蓋現有供應鏈和未來電池技術發展。
打造統一軟件平臺,快速"補鏈"
類似的做法廣汽資本還其他三個生態圈復制。
例如在自動駕駛領域,廣汽資本投資禾多科技,創新地將它孵化成廣汽的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讓廣汽每一個車型,都可以在統一平臺上升級,快速彌補傳統車企在軟件能力,同時打開自動駕駛的產業鏈,將外圍的感知層如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攝像頭等,中間的中間件、操作系統,以及上面的應用層全面整合到這一平臺上,涵蓋了車聯網、自動駕駛領域,從而降低廣汽智能技術的量產成本。目前廣汽已將未來80%的量產車型數據都開放給了禾多科技,包括了中高算力平臺、行車功能和泊車功能等等。
從源頭賦能汽車芯片快速升級
在芯片/半導體方面,廣汽資本把整個車用的半導體分成了主控、信號鏈、傳感器、功率各存儲等幾個大類。近年緊缺的功率和控制類的芯片是真正“卡脖子”的環節。由于智能化的發展,汽車芯片的需求大增,目前一輛智能汽車需要的芯片數量可能是傳統汽車的6倍,在汽車芯片國產率只有3%的情況下,這會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但同時,經過對芯片行業的梳理,廣汽資本發現在生產端,由于車規級芯片對應的多數是成熟制程芯片,國內早已具備成熟的芯片制造能力,從消費級芯片起步,進而延深至工業級和車規級芯片,國產產業鏈已能找到為產業支撐度高的晶圓廠。
在這樣的背景,廣汽資本投資了粵芯半導體和中芯集成兩家晶圓廠,并跟他們一起去尋找國內有實力的芯片團隊,廣汽給芯片需求定義,晶圓廠提供工藝支持,芯片團隊負責研發,以此打通芯片設計、制造、驗證和產業應用等關鍵環節。為此,廣汽資本推動廣汽埃安、廣汽研究院和粵芯半導體分別建立了車載芯片的協同平臺和面向未來智能汽車的芯片研發平臺,從源頭開始孵化、加速國內車載芯片的快速升級,提升中國汽車產業在芯片等“卡脖子”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環節的自主可控。